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江苏省苏州市:一朵“作物云”耕出“智慧田”

2025-08-06 阅读量: 来源:中国农村网
“横屏拍照的提醒标识要再明显一点,年纪大的农户可能会看不清楚。”“我觉得拍照按钮也要再往上调一点,不然有些人用的是小屏幕手机,要上滑才能全部看到按钮。”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换位跑一次”交流现场,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对“作物云”小程序提出优化意见,站在实际使用者的角度亲身体验,推动平台再优化、服务再提速。
作为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打造的数字化平台之一,“作物云”平台依托“遥感+AI+移动互联网”技术,可实现惠农补贴直达快享、农情数据实时调度、作物产量精准估算、农田协同管理和农业智能决策。该平台入选2023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并在2024年苏州市数字化改革应用项目路演会中脱颖而出,受到不少农民群众欢迎。
采集“一照成图” 作物“全量上云”

“只要拿手机对着小麦田拍两张照片,AI算法马上就能识别出种的是什么作物、种了多少面积。通过‘作物云’平台进行补贴申报面积核实,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比以前快多了,我们一个工人可以管理500~600亩农田,效率比以往高出一大截。”来自苏州高新区的新农人孙毅笑称,现在手机成了最时髦的“新农具”。
“田块指不清、面积核不准、补贴周期长”曾经是农业生产管理中经常碰到的难题。像作物生长情况监测、农业补贴核查等,往往需要基层农服人员跟着农户靠着“铁脚板”到现场进行逐一查看,费时又费力。如何破题?
“作物云”平台以惠农补贴为切入点,创新信息采集方式,全面调查稻麦生产基础信息。农户只需在进行农事操作时,对着自己的田块拍摄1~2张照片,利用照片和卫星遥感的综合人工智能分析,就可以获取主体、作物、面积等“人、地、物”三类基本信息,数据准确率超过95%。“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3979个种植主体,119.59万亩农作物全部实现‘上云’。”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物云”平台可以精准识别作物种类并核查面积,杜绝数据造假,为每一笔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提供数据比对支撑。“作物云”平台还可实现对不规则田块、零星小面积田块等的精准核查,核查类别覆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麦良种补贴、水稻生态补偿、稻谷补贴、油菜轮作补贴等各项涉农补贴。“核查周期从原先的1个月缩短至1周,这种‘全程无接触’式核查,大大减轻农户和基层工作量,并实现核查效率、核查精度质的飞跃。”平台负责人陆洲说。
目前,平台采集的数据已经与财政部门“一卡通”系统实现对接,可直接应用于补贴发放。2025年上半年,苏州四区一县实现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直达快享”,依托平台为504个村的13.03万个农户快速核查面积,简化补贴发放环节,缩短补贴资金到账时间,为基层减轻了70%以上的工作量。平台已建立起包括主体库、地块库、作物库、照片库、样本库、影像库、设施库等在内的苏州种植业7大基本信息库,每一块地的前世今生、每一位农户的辛勤耕耘全部记录在册,助力每一茬作物实现颗粒归仓。
农情“一键调度” 农技“全程服务”

“哪些农户的苗情比较差?”“苗情监测结果显示,当前地块小麦种植总面积609.76亩,其中三类苗面积达489.57亩,占比80%,长势较差。建议重点关注农户顾永根的田块。”“作物云”平台AI农情调度管家迅速给出答案。
以前找基层要数据,现在找系统要数据。围绕传统农情基层调度“工作量大、时效性差、填表频繁”等突出问题,“作物云”依托“AI+遥感+气象”,开展多源数据融合的稻麦全生命周期观测与预测服务,面向农户提供各类农技指导,如事前预报预测(包括适期播种、气象灾害预警等)、事中农情监测诊断(如施肥指导、高温热害诊断等),为业务管理部门提供收割进度、灾害评估等决策参考。
精确掌握苗情长势。“作物云”平台基于视觉分析和作物光谱分析技术,结合AI分析识别出作物的叶绿素、株高等农学指标,分析拍照点位的作物长势情况,再利用精细化农作物遥感监测算法,掌握大面积农作物长势情况。这两种算法协同分析,就能综合判定作物的长势。
不仅如此,“作物云”还实现农技服务的精准化和农情调度的实时化。通过掌握每一个生产主体的生产全过程,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为每一位农户量身定制生产指导和建议;掌握每一个生产主体的产量,助力适度规模经营决策;通过建立作物播栽、成熟预测、收割进度管理等的有机联系,将农情调度及时转化为判断和决策。
“今年,平台面向苏州全市试点乡镇发布小麦苗情诊断、施肥指导、干旱监测、收割进度农情简报5期,为农户量身定制并推送生产指导和调优栽培建议,累计指导农户1.23万户次,助力小麦稳产丰收。”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量“科学预估” 数据“精准决策”
今年夏收期间,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中科禾信工程师三方专家再聚太仓麦田,对踏田估产、标准测框取样流程、手工收割、脱粒、晾晒、称重等实割实测进行全流程操作,同步采集卫星遥感数据,通过“一把测框+一双慧眼”的立体验证模式,将传统农业统计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脚沾泥土+云端运算”推动精准估产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作物云”利用多光谱成像解析技术,结合历史数据模型预估产量,开展“实地采样+AI+遥感”的稻麦精准估产。建立含500多个点的地面采样网络和生物分析实验室,全程跟踪稻麦长势和生育进程,通过测定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5项农学指标,多次实地采样,辅助校正估产模型。
2025年小麦季,平台面向试点乡镇开展测产21.6万亩,覆盖农户692户,实现每个规模主体、每个田块的产量水平全覆盖测定,初步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测、云上算”体系,让数据为推进农业生产体系集成改革、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机制、整体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赋能。

来源:中国农村网 (江苏省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