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做法与成效
重庆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生产方式、强化数字赋能、拓展品牌市场以及建设支撑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12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3.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82%,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9年递减,废弃农膜回收率达95%。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4.45、同比提高0.07个等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9.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4个百分点,累计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88万亩。“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显著,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到鱼类104种,较禁捕前增加58种。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

云阳县库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
加强规划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统筹优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布局。主城都市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渝东北加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提质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粮油、绿色加工、生态循环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产业分布上,低海拔平坦区域主要发展粮猪菜等重要保供农产品,山腰半坡主要发展柑橘、脆李等特色产业,高山地区主要发展中药材等。
突出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方式转变。重庆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将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置于关键位置,通过推广一系列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模式,显著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涪陵区大力推广“配方肥+秸秆还田”“配方肥+土壤改良”“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3%以上。万州区整区推广“源头控水+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的生态养殖技术,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实现全覆盖,粪污产生量比传统养殖模式减少70%。合川区推行“畜—沼—果(菜)”的种养循环模式,结合油橄榄、柑橘、枇杷、蔬菜种植,建成生态种养循环农牧示范基地30余个,年减少化肥使用量2000吨以上,有效解决养殖面源污染问题。
聚焦提质增效,引领生态特色产业壮大。坚持经济作物不与粮争地,不与生态争空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顾的特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1845亿元,项目区农民收入较建设前平均增长20%以上。建成全产业链产值超3000万元的专业村125个、超2亿元的专业镇63个。大力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达标合格证农产品,有效期内绿色优质农产品312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9.29%,高于全国1.48个百分点。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品牌总量在全国排位第5,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高山蔬菜年供应能力250.9万吨,设施蔬菜产量259.7万吨,柑橘产量490万吨。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分别达105.17亿元、379.24亿元、381.7亿元。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价值兼顾的特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生态特色农业总规模达3800万亩、综合产值4500亿元,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838亿元,规上加工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3%。累计建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0个、精品线路200余条,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收入1075亿元。
“数智赋能+市场拓展”,提升绿色产品竞争能力。在数智赋能方面,建成数字种业、数字种植业、数字畜牧业、数字渔业等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近300个。建成生猪、脆李、柑橘产业大脑,“生猪产业大脑”服务主体20万余个,使用量超过300万次,线上交易超1200亿元。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区县一件事“一地创新、全市共享”。发布上线“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在品牌打造方面,重庆市积极培育和推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巴味渝珍”“巫山脆李”等区域公用品牌,并支持区县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武隆区“寻味武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注册,并积极融入“巴味渝珍”重庆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在市场拓展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支持打造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拓宽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促进绿色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今年一季度,重庆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35.46亿元,同比增长12.17%,较全国农村高出2.9个百分点。
构建支撑体系,全面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在科技支撑方面,重庆市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州区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等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组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应用试验、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等工作。同时,开展科学监测与评估,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借鉴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在人才支撑方面,重庆市建立多层次农业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农村教育在培育“数字农民”中的基础性地位,发挥科技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培育农业数字人才。在基础设施支撑方面,重庆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移动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网络设施建设等。在金融服务支撑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分行持续加强绿色信贷政策传导落实。2024年以来,投放绿色贷款231亿元,重点支持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江河湖库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等领域。
制约与挑战
重庆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制约与挑战
重庆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首先,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虽然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技术,但农民对有机肥改良土壤、提升品质的认知不足,且有机肥、生物农药的成本相对较高,农户接受程度不高。其次,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再次,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病虫害统防统治率不高,也影响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应用和整体效果。此外,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在精准施肥用药、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农业绿色发展的投入与效益平衡困难。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但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难以在短期内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使得投入与效益的平衡成为一个难题。部分绿色农产品在地头收购价和市场销售价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于缺少销售渠道和议价能力的农户来说,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都需要大量的初始投入,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且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改善等公共领域,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农业绿色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准确衡量其综合效益,也影响了后续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精准投放。

重庆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现场
农业经营主体绿色转型动力有待激发。目前重庆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发展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足,主动参与绿色转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一方面,小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其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和采纳往往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部分规模经营主体虽然对绿色农业有所认知,但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面临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绿色转型的意愿不强。同时,现有的政策激励措施难以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协同与机制创新不足。首先,各区县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可能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重视程度等因素,绿色转型步伐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其次,农业绿色发展涉及农业、环保、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再次,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此外,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机制等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策与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一是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五五”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突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明确农业绿色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路径,避免“一刀切”。二是应进一步细化补贴标准,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部分发展机会的地区和农户给予合理补偿,调动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农业绿色发展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对策与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一是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五五”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突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明确农业绿色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路径,避免“一刀切”。二是应进一步细化补贴标准,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部分发展机会的地区和农户给予合理补偿,调动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农业绿色发展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绿色技术供给能力。一是重点支持节水农业、节肥节药、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耕地质量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重庆特点,研发和集成一批适应性强、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绿色技术模式。二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推广机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等方式,将成熟的绿色技术快速传递给农业生产者。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三是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
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一是各级政府可设立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绿色技术研发推广、生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培育等。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探索建立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区域集中、销售、物流基地,构建绿色特色农产品品牌地图,加强品牌建设与维护,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三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信贷产品。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农业绿色发展领域,鼓励企业参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项目的投资和运营。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方式,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优质农产品溢价能力。鼓励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绿色生产服务。
深化产业融合,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一是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依托重庆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巴渝农耕文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康养度假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是从绿色投入品供应、绿色生产过程、绿色产品加工到绿色品牌营销,构建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条,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一是建立健全跨区域的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共同推进长江水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生生物保护等工作。二是根据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鼓励重庆的科研机构、高校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的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共同攻克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共享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三是打破区域市场壁垒,推动绿色农产品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顺畅流通。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绿色发展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技术动态、市场行情等,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支持。
培育绿色文化,提升全民绿色发展意识。一是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二是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着力培育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农产品的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和循环理念,将其与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相结合,赋予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三是支持环保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督等工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局面。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15期、微观三农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15期、微观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