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庆祝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2025-10-16 阅读量: 来源:农民日报
灼灼神农五千载,巍巍农大双甲子。
百廿农大,栉风沐雨。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肇始,到1995年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从战火纷飞中坚守农业教育初心,到新时代扛起农业强国建设使命;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良的艰难探索,到洱海流域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从玉米智能核不育制种技术的全球突破,到科技小院模式走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回响…… 

百廿农大,初心不改。12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三农”共命运。一代代农大人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扎根大地、心系苍生。
百廿农大,风华正茂。进入新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学校党委书记钟登华表示,中国农业大学在育人一线辛勤耕耘,在科研报国中攻坚克难,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彰显担当,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谱写“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崭新篇章。
值此百廿华诞之际,我们回望中国农业大学的铿锵足迹,探寻其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农业强国的精神密码。
厚植爱农情怀,培育兴农英才
“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充分肯定了学生们“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这封回信,是对中国农业大学育人实践的最高褒奖,揭示了其人才培养的深层逻辑。
“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局限,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把研究生派驻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16年来,没有一个学生主动退缩,所有学生都是眼睛里有光、脚底下有劲、脑子里有想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模式发起人张福锁满是欣慰。
2009年,张福锁和团队在河北曲周首创科技小院模式,研究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生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不仅科研成果丰硕,更练就了兴农本领,厚植了爱农情怀。如今,科技小院已从曲周走向全国,覆盖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并随着“非洲班”的开办走向世界,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育人品牌。科技小院模式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申报的项目,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领域唯一特等奖。
科技小院模式是中国农业大学育人变革的缩影。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任金政表示,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学校率先推进新农科建设,推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与传统农科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学校已新增生物育种科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土地科学与技术等16个本科专业,其中6个为全国首创。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学校深化“通专平衡、交叉融合”育人理念,构建“通识、大类、专业”三层次课程体系,开设近500门高质量通识课、打造5大类平台课程体系、提升专业课程前沿性与应用性,全面提升学生跨学科整合与前沿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中国农业大学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目标,制定了“三高三度六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鑫介绍,“三高”是目标,即建成未来科学家培养高地、实践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和全球合作交流高地;“三度”是任务,即着力提升思政教育融合度、国家战略适配度和教育开放度;“六新”是举措,即通过全场景思政、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选育并举、国际交流、多元化数智化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等,开创铸魂育人新气象,构建适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新布局,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新范式,建成全球农业领域研究生教育新中心,构筑研究生教育教学新生态,打造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新机制。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张银介绍,学校创新思政工作模式,以党建引领,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思政体系,构建农科特色大思政格局。全覆盖建设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场景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无论是校内的传统社区,还是校外的试验场站,抑或是面向国家战略的高水平青年社区,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社区等,都致力于育人的全链条和个性化支持,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同时,学校深耕实践品牌,引导学生党员在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和服务基层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爱农情怀化为强农行动。
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是中国农业大学育人的又一特色。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合作,组织师生交流学习,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此外,学校设立“中非科技小院”,聘请当地农民种粮能手担任非洲留学生的实践老师,让留学生在田间地头学习实用农业技术,目前已培养131名非洲留学生,其中不少人回到家乡后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成为中非农业合作的纽带。

如果说广泛的国际合作是通往世界的桥梁,那么前沿的教育改革则是驱动创新人才成长的引擎。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中国农业大学于2022年成立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肩负将人才培养与未来农业革命性突破有机结合的使命,旨在破解前沿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自主培养的命题、致力于培养具有前瞻视野的拔尖创新与行业领军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提供核心驱动力。
“学院实行本研衔接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社区制、项目制等改革,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跨界合作。这种面向未来、志在引领的培养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活力。”中国农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郭岩表示。
从科技小院的田垄到未来技术学院的实验室,从通识教育的课堂到国际交流的平台……中国农业大学努力为每一位学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土壤,用心用情培育心怀“国之大者”、掌握兴农本领的青春力量。
扎根田野乡村,书写锦绣华章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其保护和利用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在这片关系国计民生的土地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及团队已坚守近20年。
自2008年扎根吉林梨树以来,针对黑土地退化问题,李保国团队创新提出梨树模式——秸秆全覆盖还田、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数据显示,采用梨树模式地块,风蚀、水蚀可降低近90%,土壤水分供给增加50至70毫米,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
“最难的是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还要保障粮食产量,我们用实践证明了二者并不矛盾。”李保国说。如今,梨树模式作为增产技术被广泛推广,正常年景可增产10%左右,旱涝年份增产幅度能达25%至33%。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李保国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后,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如今,梨树模式已被纳入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并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大面积推广,为守护“大国粮仓”奠定了坚实基础。

脚踏泥土,俯身耕耘,是农大人不变的底色;心系苍穹,勇攀科技高峰,在全球农业的浪潮中搏击争先,更显农大人的豪迈气魄。
在玉米育种领域,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研究团队全力攻关生物育种核心关键技术,率先挖掘出新型底盘核酸酶,为实现生物育种技术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研发的“玉米智能核不育制种技术”入选2025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这是我国生物育种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该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玉米杂交制种依赖人工去雄、成本高、效率低等难题,还将商品杂交种纯度提高到98%以上,平均每亩去雄成本降低300元至400元,促进制种产量提升10%以上。
在海南崖州湾科技城,一座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大楼拔地而起。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与国际合作的桥梁,这个对标国际一流机构的研究中心,承载着农大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雄心壮志。
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科技的深度融合,农业的变革正从种子延伸至整个产业链,而人工智能的赋能,无疑为这场变革注入了全新动力。
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及团队开发的“神农百晓”大模型,是教育部发布的垂直类大模型中唯一涉农大模型,涵盖时空育种模拟、病虫害AI识别、农业知识问答等功能,为农业生产和教学提供智能支撑。
如今,“神农百晓”已升级至3.0版本,成为国内首个训练数据量最大、覆盖农业场景最广的农业垂直领域大模型,拥有覆盖90%农业学科、80%农业场景的多模态高质量数据集。“神农大模型3.0”不仅能进行农业知识问答、农业图像分析,而且能进行农业场景推理和农业生产决策,正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深刻变革。

前沿技术的生命力,最终要扎根于泥土,在广袤田野中开花结果。
在云南洱海,张福锁牵头的科技小院团队,通过构建“六纵七横”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精准识别污染源,并创新设计“截流—净化—回用”系统,目标是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至50%,入湖负荷减少10%至20%。同时,他们引进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绿色高值种植模式,肥料成本和污染负荷显著降低。如今,这项技术已在洱海流域5.5万亩水稻田全面推广,平均增产10%以上,带动近2.2万户农户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从黑土地保护实践到基因编辑技术突破,从智慧农业探索到洱海流域生态治理……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事业,始终因国家战略需求而起,向强国兴农的目标而行,创新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彰显出“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服务乡村振兴,彰显使命担当
在云南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牢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开展专项科研的同时,还将“两山”理念力践于行,帮助村民发展生态旅游,组建民宿联盟,打造具有洱海特色的民宿品牌集群。
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感慨:“这几年,科技小院帮助村集体增收2600多万元,放以前想都不敢想。”多方推动下,目前古生村已有60多家民宿,可提供700个房间,周边餐饮、快递等业态也逐步配套完善。

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农业大学履行使命责任的重要体现。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史舟花表示,学校专门成立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并构建了以地方产业研究院、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校外实验站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核心的“三院两站一体系”社会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10个校级乡村振兴创新试验示范区和4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
在云南镇康县定点帮扶工作中,中国农业大学连续5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好”的最高评价,7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帮助镇康县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如今正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学校还积极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后评估工作,并派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团员、顾问71人,在全国10个省份75个重点帮扶县开展科技帮扶,在地方服务超2400余天,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900余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覆盖人次超5万人。
在扎实服务国内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中国农业大学还致力于将源自中国田野的有效实践与宝贵经验,转化为可供世界分享的公共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介绍,学校与腾讯公司等合作发起“乡村CEO”培养计划,为解决乡村经营性人才匮乏问题提供了“农大方案”。这一计划不仅在国内推广,还升级为“全球南方青年兴乡计划”,拓展至坦桑尼亚、乌干达、印度尼西亚等国,为全球南方国家的乡村转型和青年就业贡献中国智慧。
从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改良,到东北黑土地的保护;从云南洱海的生态治理,到非洲大陆的农业帮扶……中国农业大学始终追求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120年来,学校培养的数十万名毕业生中,一大批人选择扎根基层、投身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强农兴农”的铮铮誓言。

回首过去,辉煌成就已载入史册。展望未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催人奋进。站在120周年校庆的新起点上,中国农业大学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学校更大的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志华 高杨 雍敏 朱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