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守护19.4亿亩耕地红线,筑牢大国粮仓的根基

2025-09-22 阅读量: 来源:中国三农发布
几个简单的数字,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国家战略。2025年9月16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和两位副部长张兴旺、麦尔丹·木盖提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张兴旺副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努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9.4亿亩,彰显着中国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数字背后折射出人口大国对粮食安全的战略抉择,彰显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治理智慧,体现了政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更昭示着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深远谋划。
为什么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一成就本身就凸显了耕地资源的极端重要性。没有足够数量、质量和生态健康的耕地,粮食安全就无从谈起,国家的自立自强就缺少最基本保障。

图源:新华社
回顾历史,我国耕地保护曾经历过严峻挑战。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度导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功能退化。到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已逼近18亿亩红线,粮食安全风险凸显。正是基于这种危机意识,我国把18亿亩耕地红线确立为国家战略底线,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构建起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成功扭转了耕地总量下滑趋势。
如今,19.4亿亩耕地有力证明着我们在耕地保护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不仅守住了红线,还实现了净增长。这是多年来全力守护的结果,为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增添了底气和信心。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数字本身。
保护耕地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
守住耕地红线,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长牙齿”的硬措施。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呈现多方面创新和突破。
党政同责,逐级分解任务,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2021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行党政同责;2022年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省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每年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各地探索以行政村为单元,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实施网格化管理,形成了“党政负责、部门联动、村集体带动、农民主动和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

图源:新华社
占补平衡从理念到实践不断深化。严格耕地占用审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立以省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机制,将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等耕地占用统一纳入管理。严格实行“以补定占”,坚决防止“占优补劣”,优先恢复优质耕地。创新实施耕地质量验收制度,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占用耕地。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构建“空天地网钻”一体化监测体系,应用卫星遥感、铁塔探头等数字技术,实现耕地变化实时监测。浙江杭州的“耕地智保”系统、重庆的“巴渝良田”系统等创新实践,推动监管效率大幅提升。
得益于一系列制度创新的综合效应,我国耕地总量从2021年开始连续三年增加,这不仅是数量的恢复,更是治理能力的提升,展现了中国在资源保护方面的制度优势。
从保数量到提质量、优生态
耕地保护不仅是数量问题,更是质量和生态问题。在守住数量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和生态功能也在稳步提升,实现了从“保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超过10亿亩,“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7000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2000元以上。全国累计建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水渠1000多万公里,田间道路1200多万公里。“旱能浇、涝能排”成为现实,保证了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性,显著增强了农田生态韧性。这种大规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夯实了抵抗自然灾害的基础,为我国粮食安全打造了“超级底盘”。
黑土地保护与退化耕地治理成效显著。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统筹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耕作、土壤侵蚀防治和肥沃耕层培育。“十四五”期间,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有效遏制了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趋势。同时,支持重点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pH值提高0.5、产能提升10%左右。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协同推进“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不断提升盐碱地生态利用水平。

图源:新华社
科技赋能耕地生态保护。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技术实现了精准浇灌、精准施肥,不仅节水节肥,还减少了面源污染。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2024年超亿亩,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绿肥种植、生物改良、测土施肥等技术应用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广泛实施,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强了耕地生态功能。2022年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在第二次普查40年以后,对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开展“全面体检”,为精准实施耕地生态保护、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从数量到质量再到生态的关注转变,反映了我国耕地保护理念的深化和实践的升级,正在为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基础。
耕地保护任重道远
“十四五”期间耕地保护成就喜人,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耕地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
人均耕地少基本国情未曾改变。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可供开垦的优质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仍然旺盛,占用耕地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如何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耕地生态问题仍然突出。部分耕地质量不高、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仍需解决。土壤污染、耕地退化等风险不容忽视,需要持续投入和长期努力。

图源:新华社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我国耕地保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区和经济主体获得合理补偿。
全力提升耕地质量。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抓好退化耕地治理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提升土壤有机质。
增强耕地生态保护力度。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推广,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形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生态功能,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统一。
加强耕地保护科技创新。研发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污染治理、节水节肥等新技术,为耕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19.4亿亩耕地,承载着14亿多人的饭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唯有坚持最严格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方能筑牢大国粮仓根基,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永恒保障。

来源:中国三农发布 作者:东方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