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的立体褶皱间,海拔每攀升 100 米,气候便完成一次精妙蜕变 —— 从澜沧江畔的热带茶林到玉龙雪山下的高寒药田,从北纬 25° 的咖啡黄金带至斗南花田的四季缤纷,独特的自然禀赋造就了云南农业的多元特质。然而,曾经制约产业升级的山地阻隔与气候复杂性,如今正被科技力量逐一破解:分布式传感器守护着每一寸坡地的生态平衡,数字链条贯通从种植到流通的全场景,生态复合模式让绿水青山生长出富民硕果。当 5G 信号穿越山谷,当良种培育适配高海拔土壤,当绿色理念融入生产肌理,“云花”“云咖”“云茶” 等金字招牌愈发闪亮。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崛起,正是一场科技赋能与生态筑基的深度交响,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一、家底丰厚:云南高原农业的特色基因与发展根基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底气,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扎实的产业基础。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这里的气候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维度,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多样的 “生态位”,使花卉、茶叶、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作物在此找到了最佳生长环境。
2024年,云南咖啡和鲜切花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规模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每年约70%的云南蔬菜产品销往国内150多个大中城市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的特色产业。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本地产的茶很多,当年就是茶马古道,中药材历史悠久,小粒咖啡很好喝,还是橡胶主产区,有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坚果……这些特产都是你们的王牌,要继续把王牌打好。”
云花争艳、云咖飘香、云茶芬芳、云菜清鲜、云果甜美、云菌浓郁、云药道地,云南因地制宜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王牌,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发力,以“七彩云品”为代表的一批批云南产高原特色农产品畅销海内外。
放眼全省,特色产业的 “百花齐放” 构成了云南农业的鲜明底色。截止2024 年,云南已建成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523个农产品产地市场、17个冷链设施产业集群,花卉、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茶叶、坚果、咖啡等产业稳居全国前列。在科技支撑与政策引导下,云南农业正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加速转型,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专家把脉:院士视角下的产业升级关键路径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既需要基层实践的探索,更需要高端智力的支撑。在 2023 年云南省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印遇龙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瓶颈与技术创新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种质创新:破解特色作物发展瓶颈
“云南气候优势明显,但部分特色作物存在种质资源发掘不足、品种创新滞后等问题。” 长期研究辣椒产业的邹学校院士指出。他的团队针对云南辣椒种质资源丰富但利用不足的现状,在文山、会泽、普洱等地开展种质发掘与品种选育研究,为地方品种推广与品牌打造提供技术支撑。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云南其他特色产业 —— 作为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拥有大量珍稀作物种质资源,但许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现代技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培育适应高原环境的优质品种,成为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图源:丘北县新媒体协会
(二)种养一体: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本质上相互交织,种养结合是可持续的现代化新模式。” 印遇龙院士长期致力于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他提出的种养一体化体系为云南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针对云南生猪育种基础薄弱、地方猪种质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印遇龙院士团队结合地方猪种营养需求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设计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立地方特色优势品系。这种 “种植 - 养殖 - 废弃物利用” 的循环模式,既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与云南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目标高度契合。

(三)科技落地: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
两位院士均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 ——该机构依托邹学校、印遇龙等院士团队,以 “立足普洱,服务云南” 为核心,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推动多个科技项目落地见效。这种 “院士团队 + 新型研发机构 + 地方产业” 的合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业科技 “最后一公里” 难题,让实验室里的技术快速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
三、时代赋能: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这种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正从动力升级、产业转型、绿色发展、链条延伸等多个维度,为云南农业注入新活力。(一)新质生产力重塑农业发展动力
传统农业依赖人力与经验,而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农业发展的 “动力换道”。在云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监测土壤、水分、气候等数据,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建议;研发推广适合高原地形的智能化农业机械,解决山地耕作难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耐高寒、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提高产出效率。大理银桥镇在蔬菜种植中采用的漂浮育苗、喷灌设施等技术,正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案例,这些技术的应用让全镇无公害蔬菜年产量达到 2200 吨,销售额突破 680 万元。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打破了产业间的壁垒,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跨界融合。在加工环节,通过研发先进的储存、保鲜设备,云南特色农产品实现了从 “初级产品” 到 “精深加工品” 的转变,茶叶制成普洱茶、花草茶,水果加工成果酱、果干,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在销售环节,电商平台与冷链物流的结合,让云南花卉、蔬菜等产品快速销往全国乃至全球,2022 年云南省农产品出口额达 181.1 亿元;在服务环节,“农业 + 旅游 + 文化” 的融合模式不断升级,银桥镇将白族民居、农耕文化与生态农业结合,打造的 “生态农业乡村民居旅游区”,正是三产融合的典型代表。

(三)新质生产力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与云南农业绿色发展需求高度契合。通过数字技术检测土壤成分,可实现精准施肥用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供需,能有效降低农产品浪费;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可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2022 年,云南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 51.8%,“三品一标” 新增获证产品 1490 个,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支撑。

(四)新质生产力破解发展突出难题
实证研究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特色产业产量是影响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核心因素,而这两大因素的提升都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新质生产力推动物联网、区块链等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生产条件;针对人才短缺问题,通过 “政产学研” 合作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打造创新团队;针对市场体系不完善问题,借助数字化平台构建 “生产 - 加工 - 仓储 - 销售” 一体化链条,壮大市场主体。
四、未来展望: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需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从规划、科技、产业、生态、市场五个维度协同发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延续银桥镇 “规划先行” 的经验,云南需结合各地资源禀赋,编制更具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在洱海、滇池等生态敏感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在坝区平原,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作物生产基地;在山区半山区,培育中药材、坚果等适宜作物,形成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规范化、规模化,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确保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
(二)聚焦科技突破,培育创新动能
把科技创新放在优先位置,重点攻克三大领域:一是种质资源创新,建立云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装备研发,针对高原地形特点,开发小型化、智能化农业机械;三是数字农业,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加强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和创新团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能
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特色产业升级:上游加强良种繁育与标准化种植,建设绿色、有机原料基地;中游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设加工园区;下游完善物流与销售体系,整合电商平台、冷链物流资源,拓宽销售渠道。借鉴银桥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收益。

(四)深化生态保护,打造绿色品牌
坚守生态底线,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循环农业体系;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按照 “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 的原则,保障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加大 “绿色食品牌” 培育力度,推动更多特色产品获得有机、绿色认证,提升云南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五)完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活力
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智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云南农业发展;搭建农业交流平台,举办产业峰会、产品展销会,提高云南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加强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扩大花卉、蔬菜等优势产品出口;健全农业保险与金融服务体系,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从苍山洱海间的田园画卷,到滇东高原上的万亩良田,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书写着 “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 的新篇章。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产业的深度融合、生态的持续改善,云南必将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成为全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河北农机、山西农经、云南农业及网络等,仅供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