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硬核清单!15个农业 AI 大模型扛起科技自立自强大旗,引领新质生产力跃迁

2025-10-28 阅读量: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部署“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提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本文汇总了15个农业农村领域的AI大模型,快来了解一下:
1、孺子牛大模型AI4DLLM
中国农业大学于1月15日发布国际奶业领域首个垂直大模型“孺子牛大模型AI4DLLM”。该模型累积近10年国内TOP40奶牛养殖集团超210万头奶牛数据(占全国荷斯坦奶牛存栏量的30%),整合了全球顶尖奶业研究语料库,依托国内GLM-4大语言模型架构,配备百亿级参数,深度适配中文语境,具有牧场超级大脑、智能决策系统、仰廉数字书院、数字孪生牧场四大功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持。一是牧场超级大脑模块,提供个性化推荐、自动化运营报告生成、多语言沟通以及高效信息检索等功能。二是智能决策系统模块,实时监测奶牛健康状况,预测牛奶产量、评估产品质量。三是仰廉数字书院模块,帮助用户轻松查询所需文献、标准、行业报告以及在线课程。四是数字孪生牧场模块,以真实牧场采集的物联网数据为基础,模拟生产环节,支撑数据分析、管理策略调整。(信息源:中国农业大学网站)
2、“农科小智V2.0”多模态农业大模型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于2月23日发布“农科小智V2.0”多模态农业大模型。该模型采用语义理解与多模态交互等技术,具备农业执法案卷评阅核对、农产品市场行情智能分析、农业种养殖知识在线解答等功能,已累计提供政务决策、农业园区规划、种养殖技术咨询等在线服务11.53万余次,月平均访问量超6000人次。(信息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3、“天工开悟(Kwoo)”农业大模型
哈尔滨工业大学“天工开悟(Kwoo)”农业大模型于3月4日荣获2024年度英国国际发明展最高奖——钻石奖。该模型是国内首个多类型、泛品种、跨区域的农业作物生长大模型,结合天气、土壤、管理等外部干预因素,实现对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24种作物64个品种的高精度、长周期生长预测,可为农事生产提供精准种植方法和种植指导建议。该模型已累计服务土地面积超过100万亩,平均减少生产管理成本10%,平均提高产量5%,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率。(信息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网站)
4、首个国家级农业教育大模型“神农百晓大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于3月28日发布首个国家级农业教育大模型“神农百晓大模型”。该模型以“神农大模型2.0”为底座,以通用功能为基础,兼具农科教育特色,开发了时空育种仓、育种推理机、智能试题、农事影音日志等多种智能体,实现了育种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互动考核及考核试题的机器智能评卷。“神农大模型2.0”积累了1000万条农业知识图谱、2000万张标注图片、2万本图书、20万条农学试题、5000万条农业生产数据及农学知识、150门农学门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50万张羊猪牛马识别数据、2PB有标注的农情遥感数据,训练数据总量达3PB。(信息源:中国农业大学网站)
5、全国畜牧兽医行业服务云平台
北京农林科学院联合中国畜牧业协会、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于5月18日发布“全国畜牧兽医行业服务云平台”。该平台作为全国性综合行业服务平台,覆盖市场动态、养殖分析、养殖学堂、行业服务、畜牧商城、线上畜博六大核心板块。其中行业服务板块的“云端兽医大模型”汇聚了国内顶尖兽医专家的专业知识、丰富临床数据与行业经验,构建了专注于畜禽疫病智能诊断与精准研判的垂直大模型,支持图文诊疗和多轮对话,涵盖猪、鸡、牛、羊70余种疫病类型。(信息源:中国农网)
6、全球首款AI虫情测报一体机V7.0
珈和科技于6月5日发布全球首款AI虫情测报一体机V7.0。该设备集成无人机高光谱、物联网传感与AI大模型等新技术,通过“天(卫星)-空(无人机)-地(物联网)-人(人工调查)”四维联动,形成“智能监测→研判预警→精准防控”的数智闭环,首次实现虫情监测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跨越式升级,为全球农业数字化变革树立新标杆。(信息源:珈和科技网站)
7、农业种植AI大模型“iMAP”
中国中化依托旗下先正达集团在全国26个省建设运营数百座MAP技术服务中心、线下服务规模超过4000万亩的独特场景优势和强大数据支撑,整合超千万量级的农业知识资源,形成基础知识、环境资源、生产种植等6大农业主题数据,10余类多模态高质量农业数据集,构建起可解释、可追溯、机理驱动的智能算法新架构,实现作物机理、大模型和智能体三体融合,推出农业种植大模型“iMAP”。该模型具有技术首创性、数据完整性、产业变革性、推广实用性等独特优势,贯穿“耕-种-管-收”农业种植全过程。iMAP已在内蒙古和东北等主要粮食产区开展应用验证,试点面积累计100万亩,数据显示,农事决策时间缩短75%,节约水肥10-20%,增产8-10%,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亩均增收约150至200元。(信息源:中国中化官网)
8、九壤耘星农业大模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8月9日发布首个基于国产算力平台训练的九壤耘星农业大模型。该模型突破传统农业数据处理中数据分散、整合困难和分析效率低下的瓶颈,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知识图谱构建和智能分析决策等先进方法,围绕果业、畜牧业、大田作物、中药材及茶业、智能控制、土壤保护六大领域,推出六个细分大模型,针对行业痛点进行场景化赋能。目前,九壤耘星已在陕西、山西、四川、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试点应用,累计服务耕地面积超过2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信息源:科学网)
9、国家智慧畜牧业数据共享服务HERD平台
该平台是我国首个面向智慧畜牧业、提供高质量全公开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的国家级数据平台。平台整合涵盖养殖环境、动物个体信息、生产性能、健康指标、行为监测等多维度数据,支持多物种、多场景接入,实现了从数据标注开始的高质量数据治理工程,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元数据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数据审核和共享机制。目前,HERD平台已收录大量高质量数据集,覆盖多种主要畜禽物种与典型养殖场景,支持在线数据查询、可视化展示、数据分享与征集等功能,将为科技创新、养殖管理、政策制定与监管、装备与产品研发等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信息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10、奇稷大模型
奇稷大模型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研发的农业领域大模型,该模型于2025年5月30日在北京农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全国首发,参数规模达6710亿,具备多模态农业数据集生成、知识图谱可视化构建等核心技术能力,算力处理能力达31PetaFLOPS,该模型是国内首个农业领域千万量级知识资源大模型,依托DeepSeek开源框架进行本地化训练和知识更新,日服务能力达500万次。计划建立10个粮食及经济作物品类的PB级农业公开数据集,服务全国逾100家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信息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11、万象耕耘农业大模型
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以“九天”大模型为底座,整合超4000万条农业专业知识。具备农技知识问答、农情预警、农田灌溉规划等功能,通过智能一体机提供种植仿真、风险预警、地块评估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源: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12、神农大模型3.0
2025年10月13日,《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3.0》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全球首发。神农大模型3.0具有破界、破速、破圈等特点,汇聚学校十余个学院顶尖学科知识,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首个训练数据量是覆盖农业90%学科、80%场景的多模态高质量数据集,在小麦育种、病虫害防控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农业能力评测中得分第一,让农业AI在科研院所和田间地头落地。(信息源: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
13、安徽耕云农业大模型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发,基于星火认知大模型核心技术,对接海量涉农数据,提供农业生产、市场分析、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智慧农业服务。这些大模型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和专业知识,为农业规划、生产决策、技术咨询等提供了智能化支持,推动农业向数字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信息源:安徽日报)
14、农业知识大模型
农业知识大模型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1日在北京平谷正式发布的我国农业通用大语言模型。该模型以同方知网自主研发的华知大模型为技术底座,整合农业科技文献与专业数据资源,具备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及多模态能力,支持标量数据、全文数据、向量数据的混合查询。其应用场景覆盖农业科技创新、生产服务、知识科普及辅助决策等领域。该模型聚焦科技创新、科学决策、学术研究、服务“三农”四大核心场景,设计以农业知识问答为特色的能力体系,应用于种植管理、气象预警、畜禽疾病诊断及育种管理等领域。模型重点解决通用大模型存在的知识错误、时效性不足等问题,突出专业、安全、可信特性。服务对象包括农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及农技人员,合作方计划深化应用场景拓展。(信息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15、农法千问1.0
该模型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与浙大城市学院联合研发,是全国首个农业农村法律法规政策人工智能大模型,该模型从2023年谋划,经过近两年的研发成型。囊括了100万条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近100万个涉农司法判例、1000余份现行有效的农业农村政策文件。依托这些大数据,构建起一个面向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等群体的法律政策智能服务平台。(信息源:浙大城市学院数字乡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