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为方便大家快速把握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核心要义,小编特别整理了部分专家学者及领导的解读要点,助力精准理解全会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
赵霞(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二十届四中全会对 “三农” 工作的部署,是在 “十四五” 基础上向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目标更全面、系统、深入的迈进,“十五五” 与 “十四五” 具有延续性,且凸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
公报显著变化是突出强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意味着 “十五五” 农业发展核心动能转变,需强化科技农业、智慧农业赋能,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该目标,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新引擎。
乡村建设仅靠农村内部资源不足,需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十五五” 将推动城乡深层次融合,打破制度壁垒;城乡融合重点包括:在坚守红线前提下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资源向乡村倾斜。
“十五五” 时期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将从 “硬件” 基础建设转向 “软件”“硬件” 并重,突出 “内涵” 和 “活力”,不仅要修路、改厕、美化环境,更要培育乡村产业、创造就业创业机会,解决乡村 “空心化”;政策上可能出台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创业扶持、数字化基础设施提升及人才下乡激励等政策。
高鸣(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处长、研究员)
二十届四中全会对 “三农” 工作的部署,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性地位。
“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是 “十五五”“三农” 工作重点,“十四五” 聚焦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十五五” 在此基础上强调该目标,是乡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城乡均衡发展及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体现。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的部署,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也为农业强国建设指明方向;落实需强化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如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胡冰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关键,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攻克种业 “卡脖子” 问题、推广智能农机与农业大数据)、坚持绿色发展(用生物饲料等替代高污染投入品、推广节水灌溉与有机生产)、推动规模化经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单产、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兼顾农民增收、农业竞争力提升与生态可持续。
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需完善政策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优化粮价补贴机制、强化主产区支持),统筹城乡融合(促进要素顺畅流动、实现产业协同与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政策转化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持续动力。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加快要素、模式、机制创新,需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驱动引擎,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其是颠覆性技术成果、新兴要素体现、高效集约模式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能。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内在联系紧密:前者创新内涵契合后者价值底蕴,前者为后者提供动能源泉(如数字化平台、物联网等在产业和治理领域应用),二者互融互促。
需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 “五大振兴”:驱动产业振兴(以数据要素构建全环节管理体系、延伸产业链、发展 “农业 +” 新业态)、赋能人才振兴(培育本土新农人、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活化文化振兴(数字技术保护文化、新技术传播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引领生态振兴(绿色技术转型生产、创新生态价值机制、培育绿色消费)、支撑组织振兴(数字赋能治理、完善产权结构、壮大集体经济)。
尹稚(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建筑学院教授)
公报一大新提法是强调 “四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这是应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的举措,旨在通过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公报强调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的匹配融合与联合优化,“十五五” 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需密切协同,这是此次部署的重要创新点。
公报深化强调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是对 “十四五” 规划纲要的延续和升级;“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是新提法,需实现二者进一步匹配融合,且 “十五五” 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要更好联动(因 “十四五” 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未建成,近两年已初步建立)。
区域联动发展是在国土尺度上实现发达重点地区与滞后地区功能、发展动力互补,涉及财政转移支付设想,助力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国土空间部署从 “十四五” 的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调整为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因 “十四五” 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十五五” 城镇化节奏放缓,核心是实现国土空间更均衡发展。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意味着该进程未完结,且与高质量区域发展、城市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突出 “以人为本” 是因 “人的全面、完整的城市化” 是现代化最终目的。
肖金成(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理事长)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并列关系,共同目标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本质是缩小区域间人均 GDP、居民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差距(自 2000 年西部大开发起持续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核心是推动相关区域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主体功能区战略核心是调整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让适宜发展区域加快发展、保护生态敏感区);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城乡关系,核心是城乡人口分布变化,关键是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善进城人口生存状态。
贾若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 主任、研究员)
新时代我国已初步搭建区域协调发展 “四梁八柱”(含四大战略),需进一步提高战略统筹能力、发挥叠加效应、提升政策取向一致性,打破 “一亩三分地” 思维,在国家 “一盘棋” 下谋一域、以一域带动全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区域间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还要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度、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落实区域协调发展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聚焦目标、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进要素市场、创新链产业链、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国土空间联动及一体化融合,将区域发展梯度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公报一方面强调深入实施既有战略并发挥叠加共振效益,让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强调区域联动发展,在联动中缩小差距、转化梯度差,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支撑。
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研究员)
公报更强调区域之间的协调联动,需让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体功能,在产业链接、科创转化、要素流动、设施联通等方面形成互动合作的整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网论坛等,仅供学习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