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高质量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2022-08-04 阅读量: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概念,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为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经贸格局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我国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端牢中国饭碗,迫切需要高质量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促进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固本培元。

当前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既强调了国家统一调控的内涵,也更加注重产业的概念。与平面的“区”相比,立体的“带”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形成粮食安全保障全国“一盘棋”的局面。然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

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有待明确和细化,具体实施办法仍待论证完善。目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仍处在探讨阶段,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总体方案和行动规划,但也需要更加明确地提出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尤其是要把握好“在哪建”“谁来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等问题。只有在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各地调配资源、展开行动,把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粮食生产受短板因素制约,区域协调发展内生动力机制有待培育。当前,高位增产、高位护盘的压力依然巨大,粮食生产也面临激励不足的制约,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仍待完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想农民之所想,将是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竞争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链条融合程度有待提升。当前的配套产业分布分散,加工企业布局亟需优化。我国粮食加工转化基地多与产地分离,不利于产地加工增值增效。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数量偏少,导致粮食产业带建设的推动力和竞争力不足;经营主体利益分割,利润分享机制亟需改进。农户难以分享到流通环节的附加利润,不利于带动农民增收。产业链条衔接不畅,产业融合程度亟需加深。

配套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全面覆盖,流通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粮食生产越来越向北方地区集中,导致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灌溉用水缺乏、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愈发突出;粮食水陆联运的衔接不够紧密,尚不能实现“一站式”流通,粮食跨区调运存在“堵点”和“断点”,影响运销效率。东北地区作为多条粮食物流线路的起点,在粮食铁路外运上面临堵点,西南与西北通道关键节点少,散粮接卸能力不足,是全国粮食供应链中突出的“断点”;品牌建设滞后、尖端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

 

建设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在现有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产业格局、粮食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并优化资源与要素配置。要抓紧研究落实总体方案,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要统筹整合粮食产业政策。目前我国涉及粮食生产和加工各环节的政策众多,应在捋顺这些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定位、明确相关政策部门之间职责与分工的基础上,统筹和整合这些政策,形成粮食产业政策“组合拳”。要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举措。建议在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整体布局,率先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将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作为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打造现代粮食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应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对相关建设主体的激励支持。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收益保障机制。继续提高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和补贴,一方面,要在国际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尤其是“绿箱”补贴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推动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主产区倾斜,向鼓励优质优价、绿色环保的方向倾斜;在保持产粮大县项目奖励增长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的经常性转移支付。探索设定面向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区域的专项税收政策,提高地方政府在主要税种上与中央政府的分成比例。通过探索设立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基金,推动相关资金向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倾斜;鼓励粮食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完善产销利益平衡机制。因地制宜探索粮食产销合作新模式,鼓励主销区以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员培训、共建园区等形式与主产区建立互惠互利、长期稳定、责权利对等的更高层次的产销协作关系,畅通粮食主产区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路径机制。

 

加快形成粮食产业集聚,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打造“三链协同”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要优化粮食产业园区与农牧企业布局。强化粮食产业发展的用地保障,通过用地、贷款、补贴等手段,鼓励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在粮食产业带投资布局。要大力实施粮食加工转化以强带弱战略。鼓励优势企业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整合兼并、科技入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本,整合要素资源,推进粮食上下游产业贯通协作。推进龙头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进粮油加工向深层次延伸,实现供应链融通、产业链延展、价值链提升。要深化配套改革,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产业带动和财政支持的合力作用,遵照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优化粮食企业营商环境,给予龙头企业、民营粮企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信贷保障。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粮农利益共享。积极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购销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探索通过二次结算、多次结算、股份制合作、土地托管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订单粮食利益分配机制,让主产区和粮农充分分享粮食产业发展收益。

完善粮食产业发展的服务配套,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科技支撑。要实施高标准农田再升级工程,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点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在东北加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在华北加大节水设施建设和渠系配套,在长江流域加快灌区设施改造升级。要建立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连接国家粮食储备库和加工基地,形成既产得出,又调得快、供得上的高效供应链。要加强粮食品牌建设和培育。引导企业实施优势品牌和质量战略,建立全过程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实施品牌打造维护提升行动,保证粮食产品安全放心、优质高效,引领市场需求,提高粮食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