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设施农业改造升级怎么做?三个典型案例中找答案

2025-08-20 阅读量:
2024年1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在广东深圳召开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会议要求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向区域集群化、智能绿色化、全产业链系统化方向发展。会议部署了设施农业改造提升、技术装备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重点任务,并强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政策支持、金融合作与典型示范,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2025年6月24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在浙江省嵊州市召开全国设施园艺提档升级推进会,总结“十四五”园艺产业发展成效,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设施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措施,安排设施农业更新改造政策落实有关工作。
2025年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文件提到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增加至2000亿元,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设备更新和工业软件升级。
设施农业改造升级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浙江德清:荒废地变身“羊光互补”新标杆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安镇新桥村兴福农场的羊舍里,8000余只湖羊发出阵阵“咩咩”声,正等待着工人的投喂。负责人方良杰穿行于羊群间,仔细查看着羊只的状态。这片占地70亩的农场,三年前还是荒草丛生的闲置农业设施用地,如今却成为带动村集体增收的“聚宝盆”。

2022年,新桥村大胆盘活沉睡资源,将荒废的70亩农业设施用地精心改造为兴福农场。2024年,方良杰看中了这块场地,将其租赁下来用于湖羊养殖。“我是杭州人,2024年3月来这里考察,感觉场地条件和管理都不错,11月就把6000多只湖羊搬了进来。”方良杰告诉记者,经过大半年的发展,羊场现今经营顺利,“目前成年羊存栏量大约有6500只,还有1500多只小羊。成年羊主要销往德清县新市镇,还有湖北、新疆等地,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一只成年湖羊在1100元左右。”
规模化养殖不仅为方良杰的事业打开了局面,更直接鼓起了村集体的钱袋子——仅2024年的场地租金一项,新桥村集体就增收了120万元。同时,增收渠道在2025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乾斌告诉记者,2025年5月,兴福农场羊舍屋顶铺设的3600张光伏板正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兆瓦,预计每年可发电约200万度。这个项目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也为村集体带来了新的收益:除每年15万元的租金外,还有一笔3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连同原有的羊场租金,兴福农场2025年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165万元。
从荒废的土地到现代化的“羊光互补”农场,兴福农场的转变是新桥村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成功探索。“有了兴福农场的稳定收益,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投入乡村建设和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谢乾斌表示。
二、邢台市:“设施升级+标准引领”,特色种植产业向上向新
邢台市南和区蔬菜播种面积12.1万亩,品种150余种,是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内丘县年生产酸枣仁6000吨,是全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地;威县打造10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秋月梨、新梨七号种植基地……近年来,邢台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特色种植产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

8月5日拍摄的南和区万客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日光温室大棚。高锋摄
7月29日,邢台市印发《邢台市特色种植产业提升行动方案》,聚焦蔬菜、中药材、水果等产业,通过推进设施改造升级、标准化基地建设、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融合等措施,稳面积、扩规模、延链条、增效益,推动特色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86万亩以上,总产量超340万吨;水果种植面积52万亩以上,总产量超100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以上,总产量超9万吨。
设施焕新 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8月5日,南和区万客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600多亩的种植基地有序分布着128座日光温室大棚,合作社负责人高锋正在安排工人对部分大棚进行整修加固,铺设喷滴灌设施。
先进的设备设施是增产提质的基础。近两年来,万客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投入自有资金、申请中央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对传统老旧大棚进行拆旧建新、改造升级,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喷滴灌设施及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
“升级后的大棚采光更好,对温度、湿度调控更加精准,有效提升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高锋说,今年初,这些大棚成功抵御住了低温、大风等恶劣天气,确保了棚内番茄、黄瓜等蔬菜稳产增收。
近年来,邢台市持续提升设施生产能力,引导蔬菜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积极申报中央生产设施能力提升项目,新建节地、节能、宜机化使用新型设施,通过拆旧建新、改良结构等方式,加快老旧设施改造,稳步推动设施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截至去年底,邢台市累计发放项目资金近1400万元,引导升级设施2.6万余亩。今年,邢台市将新建、改造设施1万亩,目前完成率过半。
“聚焦拓规模、增效益,我市还投用智慧舱扩大珍稀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提升净菜产量。”邢台市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科科长刘俊彦介绍。
8月4日,在新河县南马庄片区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将一个个菌包紧密排列在5G智慧舱的钢架上。

8月1日,威县贺营镇秋月梨园里,工作人员在采摘雪青梨。河北日报记者闫德见摄
2023年以来,新河县在南马庄片区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用60个智慧舱发展珍稀食用菌产业,由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别看智慧舱不大,却能放置5000个菌棒。”该合作社负责人张世青说,这些智慧舱可年产绣球菌、金耳等珍稀食用菌300万余棒,该合作社成为邢台市规模最大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
今年,新河县还将投用42个智慧舱,利用南马庄村、东董村等12个村庄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进一步扩大珍稀食用菌种植规模。
8月4日下午,张世青和工作人员将智慧舱里种植的绣球菌去根、筛选、装箱,通过冷链车发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第二天一早,这些绣球菌便能出现在北京的商超、果蔬市场。
今年,邢台市大力推动净菜生产,积极开展第四批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总数达到13个,积极引进北京新发地集团、京津冀农产品行业联盟等单位,邀请京津蔬菜销售商、供应链公司实地考察,力争建立一批直属基地、订单基地,开展蔬菜直采直供,拓展蔬菜销售渠道,提升净菜市场占有率。
三产融合 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8月6日下午,内丘县南赛乡孙家坡村酸枣标准化种植基地,一垄垄酸枣容器苗生机勃勃,2台智能除草机器人在垄间穿梭,开展除草作业。
“基地采用了起垄宽行密植模式,行距4米,株距0.75米,同时预留了机械通道,方便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该基地负责人孙志军介绍,今年,该村通过小田并大田的方式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建设270亩的酸枣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智慧化栽培区220亩,科研育种区30亩,并引进宏生、玛渎等6个新品种。邢台是酸枣仁和金银花的道地产区,年加工酸枣仁6500吨,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金银花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优质金银花干花1.4万吨,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金银花深加工企业90多家,规模以上酸枣加工企业400余家,可生产各类产品200余种。
今年,邢台市聚焦提升标准化种植基地、选育优良品种等重点工作,在内丘县新建酸枣标准化示范田700亩,改造提升1700亩,推广应用先进的种植标准。引导有条件的种子种苗繁育企业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制度,建立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引导科研院校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评价,促进种子种苗专业化、现代化生产。
聚焦提高产地加工率,邢台市加快推进道地药材产地仓项目,培育中药材中下游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实施生产车间技术改造、营养药用物质综合提取车间建设等项目,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向育苗、种植、采收、加工、仓储、销售一体化产业化发展迈进。
8月6日,在内丘县河北省道地中药材(酸枣仁)产地仓大健康食品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已安装完成,工人在为相关部门现场验收做最后的准备。
该项目由邢台市襄鹊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主要建有贮藏库、生产车间、饮片车间、包装车间、检测车间等。目前所有主体建筑建设完成,贮藏库已投用。该项目完全投运后,年可储藏酸枣仁等中药材1.2万吨,初加工酸枣仁1000吨,生产饮片100吨。
刘俊彦介绍,该市还将推进中药材产销对接,下半年将开展酸枣产业发展大会等中药材产销对接活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提升邢台酸枣仁、巨鹿金银花等品牌影响力。
标准引领 培树水果产业发展样板
8月1日,威县贺营镇秋月梨园里,30多名工人熟练地将成熟的雪青梨摘下、装筐。工人采摘时并未刻意挑选,筐内的雪青梨却果型匀称,个头也差不多。
“这要归功于梨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涵盖梨园设计以及梨树定植、植保、嫁接等方方面面。”该梨园负责人贾宗锴指了指眼前的梨树林说,“就定植来说,所有梨树行距4米,株距2米……”记者看到,梨树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直线,每株株型相似,果子均匀挂满枝头。
梨园所在位置原为西沙河流域的沙荒地。2013年,该县用工业理念抓现代农业,规划建设高效梨产业带,打造威县梨产业园区。从建园之初,威县就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八大程序”、“三十道工序”、“六统一”标准以及威县绿色A级梨标准化生产“一标五规一方案”。如今,这里优质梨种植规模达10万亩,建成标准化梨园230余个,从苗木繁育、起步建园、生产管理到包装销售、贮藏加工、市场物流等环节,均符合绿色A级梨生产标准。
“我们还高标准实施‘三品三化’,即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威县农业园区梨产业办主任于春亮介绍,该县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特征,选育秋月梨、雪青梨、新梨7号、红香酥梨4个主栽品种,推广省力高效现代化密植栽培新模式,果品品质得到持续提升,优果率达到75%,亩均产量、效益均提高20%以上。去年,梨果总产量达到17万吨,总产值突破20亿元。
如今,“三品三化”已成为该市梨、苹果、葡萄等水果产业发展的标配。内丘县开展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打造侯家庄乡白鹿角村200亩苹果高标准示范园,采用分层错位种植技术,密植优质新品种爱妃、王林、玉冠等2万余株,配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节水节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至40%,预计亩均产量提高22%。
今年,邢台市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梨、苹果、葡萄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打造威县梨、内丘苹果等优质示范基地5个,培树发展新样板。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国家果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级果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破解全市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关键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三、喀什设施农业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项目
2024年,在喀什市委市政府、深圳援疆前指的指导下,腾讯SSV为村共富乡村项目组继续实施喀什设施农业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项目。项目完成了45座智能化日光温室改造,示范建设两座V2.0版本的柔性智能温室;开展中式效能温室改造升级,探索符合南疆气候条件的新型温室产品;依托喀什绿洲农业科创中心,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打造南疆农业科创高地。
主要做法:
1.完成45座智能化日光温室改造,示范建设两座V2.0版本的柔性智能温室
在2023年示范改造20座智能化日光温室的基础上(其中15座采用基质栽培模式,5座采用土壤栽培模式),2024年利用深圳援疆资金700万元,继续对45座日光温室进行智能化改造,并新建了两座柔性智能温室,探索传统日光温室改造升级的创新方案。2024年上半年,由腾讯投入改造的15座基质栽培智能温室,为12个种植户带来收入30万元。2024年8月起,45座新改造的智能温室陆续投入种植,其中16座温室种植了番茄,29座种植了辣椒,每座番茄温室产量超过4吨,单座温室收入超2万元,辣椒温室即将进入盛果期,预计至2025年8月每座温室辣椒单产可超过8吨,收入超过5万元。
2.开展中式效能温室改造升级
探索符合南疆气候条件的新型温室产品中式效能温室主打效能、效率、效益三效,在已完成建设的V1.0版本中式效能温室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式效能温室改造,打造V1.5版本,实现立体循环、绿色低碳、降本增效,打造新型连栋温室的喀什方案。目前,4座中式效能温室分别开展了立体栽培、基质栽培、工厂化水产和樱桃新品种展示示范。
3.依托喀什绿洲农业科创中心,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打造南疆农业科创高地
2024年,按照喀什市委市政府和深圳援疆前指的统一部署,喀什绿洲农业科创中心围绕盐碱地综合治理和戈壁设施农业两大方向,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共引入科研团队12个、高科技企业16家。利用中式效能温室和智能化日光温室,示范引进耐盐碱作物和设施农业新品种约100个,其中西甜瓜品种10个,番茄、辣椒新品种50个。示范转化戈壁设施农业新技术5项,包括主动蓄放热技术、育苗基质应用示范、绿色堆肥新技术、温室供暖系统、相变储热系统,建设了基质加工车间。

来源:湖州市德清县融媒体中心、河北新闻网、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官网、农业农村部官网等,仅供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