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导向引领,完善产业发展布局
(1)强化政策扶持体系
在“十五五” 期间,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持续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补贴、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例如,对建设高标准温室、智能化养殖设施的企业和农户给予直接的资金补贴,降低其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减免相关税费,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其盈利能力和发展积极性。同时,加强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针对设施农业的特色信贷产品,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为设施农业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区域化集群发展
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设施农业,如建设大型智能化连栋温室、植物工厂,发展精准化设施种植和工厂化设施养殖,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满足当地及周边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在中西部地区,依托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如在西北地区发展日光温室,种植耐旱、耐寒的特色果蔬;在中部地区建设规模化的设施畜禽养殖场,保障区域内畜禽产品的供应。此外,加强区域间的协作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科技驱动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1)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1)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设施装备技术创新:加大对设施农业专用装备的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更加高效、节能、智能化的温室环境调控设备,如智能通风系统、精准灌溉施肥系统、环境监测传感器等,实现温室环境的精准调控,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开发适用于设施农业的小型化、多功能农业机械,如温室作业机器人、小型耕耘机、采摘机器人等,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生物技术创新:加强设施农业专用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具有抗病虫、耐逆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设施栽培作物品种和养殖畜禽品种。例如,选育适合温室栽培的耐弱光、耐低温的蔬菜品种,以及适合工厂化养殖的生长快、肉质好的畜禽品种。同时,开展生物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如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设施农业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生产;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作物和畜禽的品质与抗逆性。
信息化技术融合: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深度融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设施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墒情等环境数据以及作物生长状况、畜禽养殖信息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设施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如智能病虫害诊断、智能精准施肥、智能养殖设备控制等,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设施农业云平台、生产管理SaaS系统、远程专家诊断服务、农资/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将更广泛地连接生产者、服务商和消费者,提升管理效率和产销对接水平。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例如,科研机构研发出的新型设施农业技术或产品,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中试和示范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然后迅速推向市场。同时,加强对农民和设施农业从业者的科技培训,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在基层的广泛应用。

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1)推动设施农业与加工业融合
(1)推动设施农业与加工业融合
加强设施农业产后加工环节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设施农业主产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如蔬菜的脱水加工、水果的果汁饮料加工、畜禽产品的肉制品加工等。通过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保存期限和市场销售范围,还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效益。同时,鼓励设施农业生产企业与加工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原料生产与加工的有效对接,保障加工原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促进设施农业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设施农业物流配送:构建完善的设施农业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保鲜能力。在设施农业集中产区建设产地冷链物流中心,配备冷藏保鲜设备、冷链运输车辆等,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冷链运输,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发展农产品电商物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通过高效的物流配送,将新鲜的设施农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拓展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功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的观光、休闲、体验功能。在设施农业园区内,建设休闲观光设施,如观光步道、采摘园、科普展示馆等,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如蔬菜采摘、花卉种植体验、畜禽喂养体验等,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传播农业文化,提升设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四、绿色生态发展,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1)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1)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水资源节约: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渗灌等,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精准供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收集设施农业园区内的雨水,用于灌溉和其他生产用水,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此外,开展农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对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能源节约:推广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例如,采用节能型温室覆盖材料,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减少冬季供暖能源消耗;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建设太阳能光伏温室、风力发电提水灌溉设施等,利用清洁能源满足设施农业生产的部分能源需求,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减排。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设施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于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通过堆肥、厌氧发酵等方式进行处理,制成有机肥料和生物燃气,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例如,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将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生产有机肥料,用于设施农业园区内的土壤改良和作物施肥;利用农作物秸秆制作生物菌肥或饲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投入品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利用防虫网、性诱剂、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可降解地膜、环保型农药/肥料使用增加。合理使用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流失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同时,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污染状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来源: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