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更要体现在文化基因的延续、精神内核的重塑上。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优秀传统诚信文化,是民族生存经验和国家治理智慧的沉淀和凝聚,是乡土社会秩序维系、经济交往稳固、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加强工作部署。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对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要求,创建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走在前作表率。
2025年8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农富通教授工作站首席专家张天柱受邀参加2025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研讨会,并以《通州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实践》为题,详细阐释了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概况、通州区都市农业基本情况和相关政策、通州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做法和最新进展等内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北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现场会,部署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简称“百千工程”),锚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将提升乡村风貌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紧密结合,实现从整治村庄到经营村庄、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蝶变,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应坚持系统思维,聚焦人才、科技、文化、生态,筑牢乡村发展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上游核心增长极,肩负着“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职责使命。近期,笔者深入重庆开州、万州、涪陵、武隆、璧山、合川6地,了解重庆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方面的实践探索与阶段性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方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